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商标文字null,商标申请人河南漫游者汽车润滑油有限公司

商标文字null,商标申请人河南漫游者汽车润滑油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4-03-28 12:31:16

  1. 读《漫游者寄宿所:黑塞诗选》
  2. 赛博朋克文化是什么意思?属于亚文化吗?
  3. 以守旧老人的故事或漫游者的故事为题,写篇短文注意突出人物特点

一、读《漫游者寄宿所:黑塞诗选》

读《漫游者寄宿所:黑塞诗选》

文|思

这本诗集里,有黑塞对青春的悼念,对时光流逝的嘘叹,徜徉在大自然的呢喃。

无独有偶,荷尔德林也是还原自然之美的神性诗人,在《荷尔德林的颂歌》里,黑塞以神之名呼唤灵魂,呼唤祟高,呼唤希腊诸神,预设了一座心灵的灯塔,那是诗人们的还乡,是金色之梦的庇荫。

有三个关键词:美,神性,永恒。这是所有艺术的此在彼岸。赞美,歌吟,与天应和,感谢天地的赐予和厚爱,一种纯粹的调子赋予黑塞诗歌诗意盎然。当然也有阴影和抑郁,自然又有了对问题反复的追寻。

像许多作家一样,散文与诗歌互文,在黑塞自传式小说里我们看到他寻求真理的一生,在他的诗歌里我们也能领略他赤裸裸的痛苦,对光与美的向往,及其疗愈。黑塞的诗歌是个人的独唱,你会想到,他在月夜的孤吟,时而热烈,间或受创,欢乐是小憩,痛苦的灵魂皆因人生不能圆满。

他把一轮明月称作“少年时的密友”。我们读诗,是倾听,有时是倾听诗人的语音、语调,而他说的内容其次,我相信在母语里,黑塞前期诗歌音乐性大过思想性,这是直接触及感官的真正愉悦。

我觉得下面这首题为《内向的路》的小诗,犹能代表黑塞对艺术的观点与冀望,追寻内心,完善个人:“谁找到了向内的路,谁在苦思的瞑眩中悟到,智慧的正果在于把神和大千世界视为心的所映所摹:他的一行一言就会和他的灵魂,神和尘世的宅寓,融洽无间。”

双亲给了黑塞爱的完满,使他一生内心始终有一个隐秘纯洁的角落,仿若星辰之光临照爱的屋舍,致使他流浪途中,一再复返那个庇护之所,得到心灵的平静守护。

黑塞一度放纵过,迷失于花天酒地,缠绵于温柔卧榻,这或是朝圣之旅不可避免的一站,就像《悉达多》和《荒原狼》里,他将主人公放入俗世,及时行乐,让他们经受爱欲与知识追求的折磨,历经冰火后重生,他终悔悟:“繁华世界就此别过,我曾爱之弥深,即使我无所获,我仍感不虚此行。”

我们不要忘了黑塞是在典型的基督教家庭长大,父亲传教时,与同样具有宗教背景的母亲回过她的出生地印度,从小耳闻目染东西方宗教,黑塞的某些作品有宗教印记,这不仅仅是环境于他作品的烙印,神及神性又与艺术的性质相通,水到渠成使黑塞作品蒙上了心灵追寻的神秘光辉,比如在《悉达多》里,他转向东方宗教的探索和接纳。黑塞晚年作品《东方之旅》和《玻璃球游戏》,都试图从东西方的宗教、哲学思想中寻求精神上的理想世界,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和神秘气息。

他未到过中国,只行旅过新加坡,他在一些作品里也流露出对东方文化的向往,关于宗教智慧予人生解脱,他感觉与佛教有着亲缘,比如下面《自白》一诗具有形而上的意味:

“纯洁的光辉,在你的交映中,我把自己献奉。一切牵动我知性的,都让我看到无尽与归一的譬喻,于此我常身体神交。观读这样的景象使我感到浮生堪恋,因为我知道,永恒和生之本相就驻在我心田。”

而在观看日本山谷中被风雨剥蚀的古老佛像时,他写的小诗有异曲同工之味:“柔驯的甘于圮毁、物的移化于无色无相的无极。在湿气、烂泥、尘土中,你寻求摆脱形象,得精神的圆满。也许明日就化为草木,化为水以印映天空的清澄,化为青藤苔萝的萦绻,——永恒统一的诸相互生。”这里的佛是黑塞的寄托,也可说是黑塞一生追寻的境界。

世界从来苦乐相掺,明媚与阴影,投向人世深渊。《禅院的小和尚》里,黑塞悟出了东方佛教的精髓:“一凝想,——一切皆崩析为无相与无名。一凝想——世界只剩下表相。一凝想——世界又变成实质。”

最后,黑塞告诉我们,这自然的声色光影与人类文明仍值得我们追求、乐享和眷恋,因为: “谁懂得呼应她的游戏。欣赏她的魔术,世界就为他绽放,就会对他微笑,示他以她的心,她的真旨。”

黑塞的一生是与书籍分不开的,在《读书随感》里,他列了一长串经典书单,坦诚读了上万本书,有人质疑这个数字,黑塞著书颇丰,创作耗力耗时,肯定一些是随便阅览而非细读,我想这是一个泛数,不必较真,黑塞大量阅读是肯定的,况且,一个著名作家,他本身已写出很多上乘经典,很多人的书他也不必细读。他谈到读书是光汇聚自身的感受:

“世上所有的书,都不能贻你好运如鸿鹄,但它们能使你休憩于你心中的宅寓。因为你渴求的光,正栖于你身。现在它生辉于每一页——成了你的所有。”

当然黑塞的诗里也有感悟和教益。他总能从自然现象和一花一木里推及人生,并非伤春悲秋,是语言与实物的相离,语言的匮乏、先天不足,我们必须找文字的隐喻来比拟人生,否则简直无法传递这些感悟与经验,无以交流而受惠,比如他形容夜雨声,优美与哲理并存:

“自一个骄傲的胸膛,它曾是如许矜持,汩汩流出童稚的呜咽,和爱泉的泪,它们奔泻、倾诉、冲开了魔禁,使嘶哑者得以畅叙,灵魂儿得以遨游,平添多少欢情与愁绪。”

这使我想起黑塞散文带给读者的惊艳,行文优美、以情动人,又不乏哲理的沉淀与份量。

又比如,在自然景观中,他从盛放的桃花难期朵朵成果里悟出:“人间正自有赖嬉戏、无邪与过剩的花朵,否则世界就太小,生趣就太枯涸。”那些凋零与毁灭,那些无用之用,才反衬出生之趣味,因为许多问题是辩证的。“正道或歧路,花或果,不过物同名异。”当你超越世俗的框架划分,你的认识空间又扩充了。

黑塞把死亡称作“兄弟”,这也是辩证的一例。必然的死亡,我们首先承认它,才能珍惜和规划人生,一个人与死亡相互对崎、凝视多久,才能心平气与它称兄道弟呢?这里,我又想到黑塞年轻时的自杀事件,他是经过多少磨难,多少内心争斗,才亲切与死亡和平共处啊!

正如他坚定和澄清的:“千种痛,万种苦,怎禁得我对这浊世情深如故。”是生命的热情与爱战胜了世界的冷漠不公,最后拯救了我们。“雀鸣溶入灌木丛里:人们,唱吧,载爱以载欢!”

黑塞诗里有自然万物化一归一的思想,给了他终极的慰籍和解脱,不是吗?尘土里有我们生命的秘密:

“今日风华犹茂,转眼物化湮沉。俄顷飘风乍起,拂我墓上之尘,我似童婴,苍天之母把我俯临。我重睹她的眸子,她的眼神是我星辰,万物都将逝去,欣然化作尘灰。惟有天地之母,我们生之所自,以灵指于逝去之风,书你我之名。”

“我们把晚星与晓雾企盼。我们快乐地开放又凋谢,在上帝的大花园。”

“我融入女人、树林和湖水,融入山泉、白莲和远方,我的本为一体的灵魂。展开千翼,化作千身,幻出千个缤纷的宇宙,而我熄灭,与尘世契合不分。”

有时我会想,文学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绝不是逃避,而是慰籍,是生活撕裂,文学带给我们完整。

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黑塞,当然也有对和平的企盼,写于一战爆发的《和平》一诗里,他把和平喻为“温和的星”、“树上的金果”,反衬着战争里的“血与困顿,他不屑、唾弃,我自燃烧而歌,直至后来公开的抵制,拿笔批判。在《亚伯死难之歌》里,他谴责战争,借该隐和亚伯的故事,穿插一只啼鸟的悲鸣来说明战争的两败俱伤,报复与自毁,难以复元,是全世界世代无可挽回的伤痛:

“该隐的利箭即将射进它的心,他将把争执和战争和死,带到村村镇镇、家家户户,将到处招敌又将之杀戮,将痛恨他们和自己,跟踪并折磨他们和自己,在每条小巷,直至世界归隐,直至该隐最终自尽。”

他严厉责问为何战争在当时被誉为是伟业壮举,而大多数人失聪,或害怕鸟儿凄厉的悲鸣,投石击打至铩羽,否认鸟儿哀啼的警报。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世界大战让人的世界夷为碎片,黑塞最后道了一声“珍重,世界夫人”。这个比喻多具讽刺意味啊,世界是个玩闹的夫人,她有不可预测的阴阳脾气。他怨,“我们愿告别你的伟大游戏,你赐予的幸福与悲苦,我们已受尽受够。”

对比黑塞1914年和1944年世界大战期间,以年份来命名的两首小诗,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一个是预感的不详,一个是彻底的幻灭,三十年了,如梦一场,世界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毁于一旦,苦难一如既往,从河东流到河西的时间漩涡,把所有死者和幸存的生者吞噬……

终究,在危机和严峻时刻,是童年之光和艺术信仰拯救了他,那也是一个作家所信仰追寻的:“太古的童话时代迎我而立,似一座打开门的花园。也许今天悠然醒转,我沉睡千年的远祖,借我的声音说话,在我的血中复苏。”

当停战协定与和平的声音传来,黑塞欣喜开门迎纳:“还乡是精神复苏的时刻,是爱情的时刻。通向一切失去乐园的大门重又敞开。企愿吧!希望吧!爱吧!世界重又属于你们。”

诗人也会老去,人终有一死,不管艺术给过你什么慰籍,对于死亡,也无能为力,我们从中学会的也仅是笑纳、淡然和从容,以及留下字句对后世的警醒吧,且行且珍惜所拥有的:

“当年华老去:欢情渐薄,灵泉渐浊渐竭,连伤痛之感也渐迟钝——堪慰惟有:彼岸可接。我们曾力图摆脱的:责任、负担和义务,反成了今日的慰藉:庶不至把日头虚度,但这俗世的慰藉终太浅,灵魂渴求轻翔的羽翼。它已觉知死,远在我和光阴身后,并贪婪地、深深地把它啜吸。”

黑塞的世界是不停追寻的,他留给我们的是不断追寻一生的背影,如果你有一颗永不栖止的灵魂,一定会喜欢他的,一如他诗中所诉:

“我们应该欣然穿堂越阶,不依依眷念一室一隅,世界精神不愿羁勒我们,它要把我们逐级提升、开拓。我们刚刚安于所遇,暗生栈恋,心力就随之衰弛。只有乐意迈步远行的人,才能摆脱因循的积习。”

满足永远是中途,是什么在呼唤我们永不停步,不断孳生的欲望与追求更新着我们的生命,生命是不断注入的新鲜流水:

“我但愿能远扬,自这宅第、这花园、这村乡,追随这呼唤,这魔咒,远扬,走向人世的风波浩荡。”

黑塞的《沉思》一诗,把人生之问的题和与之相应的思考揉入了这首小诗,包括身体与精神,自然与童心,罪死罚,审判与憎恨,只有精神信仰希望和爱,才引我们向神圣的终点。

黑塞不会单纯地描摹景物,他总能把它们引向我们对生的终极的思考,这足以让他不朽:

“音乐偶尔荡起长长的拍子,被凝结成金色的永远。直至它从魔禁中挣扎醒来,重又回到时光的流转。我们老人带着收获在葡萄藤旁,把晒黑的手搓暖。白日依然在笑,黄昏犹未来临,今天依然听我们的使唤。”

像所有老人一样,暮年黑塞也在他的诗里流露出对自己少有的不满、怒怨,与生命不再日长的惋叹,以及他最后的准备,这让我们更见一个真实的黑塞,他的真实的哀乐,我们仍可把这看作他一生不懈追求的延续:

“八哥的争吵,这一切喧闹,粗声大气地把他奚落。”“光彩与香味却渐薄渐稀,空气变得沉重,日光也微带凉意。”“春天轻声地迷离,散发着浓香,这世界辞别了光。让我们也为院雨作好准备,它将把生命的夏梦收场。”

这位老人:“他曾出门远游,轻唱着走过春荫。他的发际犹沾着街尘。”那种力不从心,刻画细致,他称自己的手为仆人,假想自己是一位临终老人,惟剩他的手给世界留下了触目惊心的记忆:

“主人壮心犹未已,但恭顺的仆人已累,渴望回归尘土。它们已倦于驰驱。轻些,别把它们惊醒,主人向它们微微颔首,漫长的生命之途何其短促,而一夜却如此之长……童年的手,青年的手,壮年的手,在暮年,在最后的日子里,却显出它们的本相。”

一个人留给世界的,最后只是他的劳作,手是我们介入世界的表达。它是实体、工具,也是形式、象征……

日新月异,这本诗集对眼下新奇迭出的现代诗技巧来说比较单纯质朴,现代诗无疑越来越复杂化,从字句奇诡的组合及细节刻画上下尽功夫,玩转词句,但一些诗传达的精神实质却在削弱,形式的花哨抢了风头。而这本诗集就像一札旧情书,情真意切的初恋,感人肺腑而愉悦。

据说黑塞年少即读遍家中丰富的藏书,在书店工作时又遍阅各类新旧文学和哲学书籍。他涉猎东西方文化,非常热爱一些著名作家、哲学家及圣人,比如歌德、诺伐利斯、让·保尔、梯克、荷尔德林和艾沁多夫,叔本华、尼采和吉尔克郭尔,中国的老子、孔子、庄子等圣人。有一个观点认为,黑塞越来越深地沉浸于远离生活的梦幻王国之中,与他这期间汲取的精神文化密不可分,这些精神文化的萌芽与发展构成了黑塞世界唯心的美学世界观,而这,又成为黑塞日后众多著作的思想背景。黑塞因此而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

黑塞一生都在东西方宗教、哲学完美融合的理想漩涡里打转,并未觅得通途,谁又能获知答案呢?反而是文学的信仰成就着他,那么文学的答案呢?或许就是各个作家多途的、寻寻觅觅的征程吧。

最后我们看见一位鬓白老人独坐海滨,暮雪残阳,仿若在金辉熠熠中,重回童年和盛年走了一遭,梦醒,他转过身,缓缓而行,自柳岸引向陆地。

有人说,诗人是不愿长大的孩子,文学即梦,众说纷纭,欲说,还休……

二、赛博朋克文化是什么意思?属于亚文化吗?

“赛博朋克”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说到赛博朋克,每个人大概都能说上那么一两句:“鳞次栉比的高楼建筑与香港九龙寨一般的平民窟,眼花缭乱的霓虹灯与电子屏,机器人,黑客或是机械义肢······”对于这些常见的赛博朋克元素,每个人都懵懵懂懂。但是不可置否的是,赛博朋克的概念虽模糊不清,但它早已从一种亚文化发展成熟为一种主流文化。随着波兰游戏厂商cdprojektred2020年12月发行的rpg游戏“赛博朋克2077”首日热度热搜破圈。赛博朋克一词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赛博朋克(cyberpunk)一词首次出现于1980年小说《cyberpunk》,其创作者美国科幻作家布鲁斯·贝斯克(brucebethke)写给青少年黑客的文章标题。

“我没有想要定义一种体裁或发起一场运动,我只是想为这个故事起一个令人难忘的营销标签,我希望能够将核心思想压缩进这个词的几个音节中,最重要的是能够给编辑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帮我把文章卖给杂志。”

“显然,事情的发展超出了我的预期。”

“赛博朋克”很显然是音译词,其英文cyberpunk也是由赛博(cyber)与朋克(punk)组合而成,这种诡异的词语结合使得赛博朋克充满迷惑性。punk(朋克)一词很好理解。在六七十年代美苏冷战所带来的核战争阴云、冷战背景下丧尽人性的越南战争等局部热战所带来的对美好世界愿景的崩塌,冲击着许多英国年轻人的世界观;而经济的衰退、通胀的居高不下、失业潮的涌现,也给民众带去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朋克音乐应运而生。朋克潮流象征着思想解放与反主流。其核心在于抗争性。这与赛博朋克中的反乌托邦,反政府世界观不谋而合。

而赛博(cyber)一词源于于希腊文kyber,原意为舵手。舵手往往是整艘船的实际控制者。1984年,美国应用数学家、电子工程专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wiener)出版了著作《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正式以“cybernetics”一词提出控制论的概念,诺伯特·维纳也因此成为控制论这门学科的开山鼻祖。而控制论(cybernetics)正是赛博朋克中“赛博”一词的起源。

1962年,美国自动控制领域的专家唐纳德·n·迈克尔也创造了一个新的词汇:cybernation(计算机化,自动控制)。于是,cyber这个词本身也开始与计算机技术产生了联系。

随着计算机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cyber也代表着科技产物人工智能与人类的碰撞甚至融合(无论是精神还是物理)。这种情况下,赛博朋克世界中的机械义肢设定出现了。事实上,机械义肢的概念最早能追溯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从中我们甚至能看到因科技树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科幻文化,即以蒸汽机械为主的“蒸汽朋克”文化。那又是另一回事了。但从中我们也能窥见科技带来的文化上的变革与探索。

1839年,由美国著名作家爱伦·坡创作的短篇小说《被用光的人》出版。在故事中描绘了一个外表俊美、气质优雅的上流人士——史密斯将军。事实上,故事一开始,叙述者便被将军那出众的外表给迷住了。在他眼中,仪表威风、气质高贵的将军简直就是当代美男子的范本,他身体的每一处都是精品,都是世人羡慕的对象。然而,当“我”终于登门拜访将军时。戏剧而又荒诞的一幕出现了:将军的真身其实是一副残破不堪的肉体。史密斯的身体之所以能够光鲜照人,接近完美,是因为他在与印第安人的战斗中失去了大部分肉体,他是个“被用光的人”。在精美的高科技的机械义肢与机械器官的改造下,从残缺的怪物成为了一个完美的“人”。

在这个短篇故事中,人的独立性被高科技的机械所消解,人们痴迷的不是史密斯将军的人格,而是痴迷于那高科技改造后的完美身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高科技产品拜物教”氛围。而这种现象也正如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吴兰香在《机械发明时代的身体政治——短篇故事<被用光的人>的文化解读》一文中所描述的那样:

①在史密斯将军身上,科技产品所代表的“物”压过了真实的肉体的“人”。在“物”与“人”的冲撞中,个体的主体性退至后台,甚至被抹除。

②史密斯的身体之所以能够光鲜照人,接近完美,是因为他在与印第安人的战斗中失去了大部分肉体,他是个“被用光的人”,所以,科技产品才得以集中在他身上,造就了他的外表,使他成了一个生活在“奇妙的发明时代”里的“奇妙的人”。

③史密斯将军所处的社交圈对科技力量的认可显然超过了对“独立的、自主的个体”的认可。而故事中的叙述者站在了主流社会的对立面。他更感兴趣的是史密斯将军这个鲜活的个体。

赛博朋克文化引出的其中一点思考即对人性的思考。有一个著名的哲学故事:忒修斯之船。

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归功于不间断的维修和替换部件。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掉,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了。问题是,最终产生的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特修斯之船,还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

人究竟什么时候是人。当一个人的身体逐渐被机械所替代。他还是人吗?没有人的外观,但是以人的伦理观活着的智能生物体,是人吗?或者当未来出现比人更像人的改造人,他还是人吗?人类该如何审视自己的存在。赛博世界中,肉体与机械拼接的身体在崩溃,寻找作为人的终极意义。这又回到了那个《武林外传》的终极问题:我是谁?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工业革命带来的井喷式的科技发展下,有人开始思索科技带给人们的未来究竟是好是坏。而爱伦·坡笔下的高科技机械义肢、机械器官与人类身体的结合,在100多年后的20世纪60年代又以崭新的面貌又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

而赛博朋克文化真正的蓬勃发展起源于科幻新浪潮文学中的著名小说——《神经漫游者》。

20世纪初,在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代表的一批震动世界的科学成果的影响下,科幻文学于20~30年代迎来了一次创作高峰期,如维基所描述的那样:

这一时期的作品强调故事的戏剧性,不像硬科幻强调科学的考证,也不同软科幻强调启发性。它不讲冷硬的科学知识,只是把舞台放在太空中,借由太空中的各星球和地球当作地图上的地理位置,让人物穿梭其中来讲故事。由于这种讲故事的手法,很像十九世纪流行的歌剧,故名“太空歌剧”(spaceopera)

所以这个时代的科幻文学又被成为“太空歌剧时代”。

在此之后,《新奇科幻》的主编约翰·坎贝尔以对作者极高的写作要求,带领科幻文学进入了“黄金时代”,这期间,以艾萨克·阿西莫夫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科幻作家涌现,科幻文学也变得更加具有严肃性与科学性,俗语来说就是更加“硬核”了。

而阿西莫夫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与著名的银河帝国三部曲更是增加了科幻文学的严肃性、科学性以及深度。

不同于音乐朋克流派在六七十年代的流行,在1950~1960年代,核武器的装备与各类核试验、美苏冷战所带来的核战阴云、以越南战争为代表的冷战大背景下的局部热战、科技与工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灾难,让许多欧美国家的人们陷入了一种迷惘与恐惧中,而社会上同时弥漫着的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也在麻痹着人们的神经。很多人不再对科技秉持乐观主义的态度,认为五六十年代的一系列事件表明,技术发展并不一定会将人们带进更美好的未来。

与此同时,旧有的黄金时代科幻创作模式也遇到了瓶颈。这时候,一些科幻小说家们认为,科幻题材到了该推陈出新的时候了。

于是,在1964年,英国科幻作家、《新世界》杂志的主编迈克尔·穆尔考克发出了声音:科幻小说需要一场全面的革新运动。迈克尔先生大手一挥,科幻文学的新浪潮运动就这样开始了。

1984年,威廉·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出版,这部小说以令人惊叹的前瞻力与想象力,向人们描绘了一个未来社会的图景:资本不受控制地大规模扩张、巨型跨国公司在很多地方取代了政府、高度发达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人工智能、机械与人的肉体相融合的赛博格。这部作品被称为赛博朋克科幻里程碑式的作品,同时获得了星云奖、菲利普·k·迪克纪念奖和雨果奖这三大科幻文学奖项。

在这部作品中,来自社会底层的主人公、可以让人类意识脱离肉体进入虚拟空间的技术、与商品交易一般冷漠的人际关系、被自己创造出的人工智能所反噬的人类、以及书中开头的第一句话“港口上空的天色犹如空白频道上满是雪花点的屏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尽管科技是那样发达,但却意外地充满了灰暗衰败气息的、技术失控的未来。

《神经漫游者》明确了赛博朋克作为一种风格的界限,也为之后的赛博朋克世界探索和巩固了这一界限。即赛博朋克最具意义的元素:反乌托邦性。

一个“低端生活与高等科技结合”的绝望的黑暗社会。

赛博朋克,这个词本身就带有黑暗的气息。可以说,赛博朋克文化,是所有科幻文化中的异类。终有一天,太空争霸的热血澎湃将冷寂下来,人类把仰望星空的眼神收回,重新凝视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回到现实的生活。即享受着科技带来的质的飞跃的同时,又畏惧着科技生活在被黑暗的超现实气氛笼罩着的城市。而就在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地方,物质文明的发展对整个人类文明带来的还有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赛博朋克似乎不再是幻想出来的世界。而是未来世界的启示录:人类是否正在逐渐失控,走向真实的赛博朋克?

光年的距离遥不可及,而赛博朋克的世界今生可期。

本文采集自网络侵权即删!

三、以守旧老人的故事或漫游者的故事为题,写篇短文注意突出人物特点

这篇序言同一般的序言不同,既像一个寓言故事,而叙述的笔调又像散文诗,又像哲理散文,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但一些比较含蓄,比较抽象的语句又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无知山谷:

封闭、保守、陈旧、破败,没有生气,没有希望.旧的一切被迷信着,被维系着.

新的一切被排斥着,被残害着.它象征一切保守的思想、观念、意识,一切封闭的制度、秩序、状态,一切陈旧的传统、法则、定律.

守旧老人: 愚昧 保守 顽固——守旧势力的统治者

村民们: 盲从 虔诚 畏惧——盲目服从的民众

漫 游 者:敢于怀疑 勇于牺牲 坚持真理——大胆开拓的先驱者

这里的“知识的小溪”是指无知山谷的文明程度(智慧,创新思想)仅仅像一条小溪,浅陋贫乏.这里的“深邃破败”象征无知山谷古老守旧,没有知识的更新机制,没有新知识的汇流,心如死水,了无生气,“缓缓地流着”,说明这里的文化发展非常缓慢,社会停滞不前.理解了这句话,更加深了我们对无知山谷那种闭塞,保守,愚昧,单调的特点的认识.

守旧老人用“律法”无情镇压.无知的人们助纣为虐.先驱者孤军奋战,力量单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人类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严酷的律法挡不住,岩石高墙也挡不住.早就有一些男男女女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敢于提出问题,“后来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先驱者更是杰出的代表,他为真理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探索者、先驱者是可敬.

是害怕“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因此“恐惧总是伴随着人们”.由于特大干旱半数以上的人死亡,活着的人只有把希望寄托山脉那边,而律法却说:“不行!”.因此人们彻底失望.为了死里逃生,人们终于产生了叛逃的勇气.所幸绝路逢生,人在死与生的进退关口总能爆发生命的最大能量.(置之死地而后生)

许多历史事实都可以从这个故事中找到影子,(哥白尼-日心说《天体运行》,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广场,孔子,司马迁等)而次此后发生的事件也像这个寓言故事的重演,这更增强了这则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值得品味.